close

 

為什麼  Schumpeter 在 25 歲時,是提出這三個"自己"?

他們分別象徵或代表著哪些「需求」?

那時候的「 別人 」又是誰?

爾後等到 60 歲時,為何又只有提到"預警通貨膨脹的經濟學家"呢?

 

年輕時候的我們,在意的是什麼?

而雖著時光的推移到將來的將來

我們在意的事物還會一樣嗎?

而年輕時的「 別人 」 與日後的「 別人 」

已經從「 誰 」 變成「 誰 」 了呢?

 

 

「別人」指的又會是什麼呢?

年輕時都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,

也希望能被別人看見

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如何讓別人看自己

而這時「別人」可能是上司、同事、下屬、朋友、伴侶等等

 

但10年、20年、可能30年後

所謂的「名」與「利」,也許不再如年輕時那樣重要

取而代之的,也許是對自己,甚至對於他人的「責任」!

 

年輕時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如何讓別人看自己

等稍微成熟了以後

我們慢慢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來審視不同的人事物

而最後

別人眼中的我們是誰也許已不是那麼重要

重要的是怎麼讓自己身邊的人事物變得更美好快樂

是怎麼為這個世界帶來些不一樣的改變

 

要做什麼才能成為目標的 「 自己」?

面對誘惑、機會、挑戰與困難時,

你是否有自己的信念與不變的堅持?

當突如其來的改變來臨

你會怎麼接受這一切呢?

 

 

永遠記得自己是誰

記得自己的初衷與目標

也提醒自己不管你是誰,在哪,做什麼工作

對自己與身邊周圍的人事物

在不同時期都會有相對應的責任存在的

 

最後,請你為自己心目中的「幸福」、「快樂」、「成就」下一個定義。

每隔一段時間或進入到生涯新的階段時

回來來看看自己為生命重要的事物與價值的界定

是否一如初衷

使否已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!

arrow
arrow

    艾睿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